• 顶部广告首页广告
当前位置: 主页 > 详细介绍 >
资讯信息

上海首个历史建筑修复传习工坊揭牌 打造工匠的摇篮

2020.12.18点击:

东方网记者柏可林12月17日报道:“拉毛有何难,不就是用刷子刻一下墙面吗?”在观摩了两分钟墙面维修师傅的示范后,记者跃跃欲试。但直到把刷子握在手里记者才意识到,墙面修复还真没看上去那么容易。摁下去、提起来,墙面上留下的只是毫无规律性可言的坑坑洼洼。“拉毛,没个三五年的训练,是拉不好的,压毛就更难掌握了。”师傅接回工具,班门弄斧也许不过如此。



12月17日上午,徐房集团实训基地 345传习工坊正式揭牌。这里还原了中共一大会址、毛泽东旧居等历史保护建筑的石库门头,宋庆龄故居、哥伦比亚总会的木窗、思南公馆、淮海大楼的墙面……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上海拥有丰富的近代建筑遗产,然而,理论实操兼备的修缮人才缺存在大量缺口。传习工坊的成立,将为修缮人才的培养提供难得的课堂,为“留改拆”提供更多的经验积累。



近1400平米设14个工位,集授学操考于一体


传习工坊是由上海徐房(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上海徐房建筑实业公司承建的实训基地,位于徐汇区石龙路345弄19号,建筑面积1394.35㎡,设有外墙粉刷操作工位9个,屋面及细部操作工位5个。


实训基地设置展示厅、培训室、技师工作室、多个实操区等功能空间,通过运作标准展示、修缮实训、工艺研究、文化体验及数字档案管理的五个内容,来实现历史建筑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匠人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筑修缮工艺的继承与丰富的三大功能。



龚师傅是一名从业二十多年的老师傅,他正现场示范墙面拉毛和压毛技艺。用刷子蘸一蘸调制好的水泥浆,在墙面上摁下去、提起来,如此往复,喷水养护,最后刷保护剂。拉毛是许多老房子的标配,为了让修缮效果与原先的墙面相近,拉出的毛必须长度合适、方向一致。这么一套简单的操作,龚师傅年轻时练了足足两年年,师傅才带他去做水泥拉毛墙。


“不能甩搓,也不能没规律地乱拉,槎子处的拉毛层要严格控制厚度,防止拉毛层重叠形成接槎明显、颜色加重。”墙面修复后,还要进行憎水剂检查。“用喷雾器浇洒在墙面上,墙面要保持干燥,表面形成水珠。”龚师傅说得头头是道。


传习工坊将通过提供拉毛、压毛、水刷石、水磨石等九种墙面工艺和平瓦、中瓦等多种屋面及细部工艺的实操场地,营造可模拟复制的操练环境,真正做到将成熟人才输送到行业需要的岗位,为培养修缮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发挥出实训基地奠基石的作用。



重理论轻实践建筑修缮人才存缺口


上海现存不可移动文物3435处,这些建筑都默默诉说着城市发展的历史。然而,目前上海拥有的建筑修缮人才呈老龄化趋势,老法师们将近退休年龄,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缺工匠、缺教材、缺教师。”上海市房屋修建行业协会会长时筠仑如是总结,“缺的不是干活的工人,而是具备专业素养的匠人。”


时筠仑观察到,虽然上海不少高校都开有建筑系课程,但就修缮专业而言,教材偏重理论,“建筑修缮是一个周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有的老房子二三十年前修过一轮了,修缮经验被写入教材,之后再无更新,导致教材还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人才教育也存在断代。”



如今,接班的新型工人以80后90后为主,这些年轻人力气大、学得快,但对历史建筑的认识较局限。时筠仑认为,要让年轻工人在动手修缮之前,先接受房屋历史的教育,“不要认为眼前只是一幢破房子,而要知道一砖一瓦都是有故事的,要有敬畏之心。之后再教他们怎么修复,这样才能修旧如旧。”


此次揭牌的传习工坊,就试图解决人才传承的难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市房屋修建行业协会签订共建协议,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告诉记者,同济大学始终努力推进学科交叉和整合,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已形成本硕博的教育体系。“做顶层研究光有理论还不够。”顾祥林透露,接下去将利用传习工坊作为学升的实习基地,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市房管局介绍,除了此次揭牌的传习工坊,按照《上海市住宅修缮技能提升匠心行动计划(2020-2022)》工作要求,还将建设普陀区上海西部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维方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两个上海市住宅修缮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


来源:央广网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 往期杂志 | 收录文章 | 投稿须知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主管单位: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杂志社版权所有|本站仅作组稿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