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顶部广告首页广告
当前位置: 主页 > 详细介绍 >
资讯信息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温州将这样做……

2020.12.15点击:

12月15日上午,温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小康中国·温州故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民生部门专场(第二场),重点介绍温州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关情况。



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作解答


问题一


这几年,温州的一些农村公路变宽变美了,沿线的经济也被进一步带动起来,请您再为我们具体介绍下温州农村公路建设的有关情况?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项伟胜:


温州农村公路在全市公路中的比重达到九成,可以说,农村公路是全市公路网的“血脉”,其通畅与否,关系百姓出行、关系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农村公路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03年到2010年实施的乡村康庄工程,基本解决了农村通硬化路的问题。二是2011年到2017年建设美丽公路,并在2017年实现了建制村客车“村村通”。三是2018年起实施的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


三年来,我市每年把高水平“四好农村路”建设都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市累计投入175亿元,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9200多公里,投资与里程均位居全省前列,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县4个、示范乡镇40个,有效带动全市农村交通的整体提升,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和美丽温州建设。主要可以用“畅、美、惠”三个字概括:


第一个字“畅”,就是抓建设改造,畅通农村路网。聚集市、县际区域内的重点农村公路网,打通断头路、改造肠梗路、提升低等级和等外路,提高农村路网通行能力。三年来新建通乡、通景、通自然村公路1500多公里,提升低等级公路2400多公里,实施路面维修2100多公里,全面消除了等外路,实现乡镇和3A级景区以上三级公路通达率达91%,自然村等级公路通达率90%,具备条件的200人以上自然村均通等级公路。


第二个字“美”,就是抓绿化美化,提升公路品质。出台《温州市生态美丽公路设计指南》,开展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创建,通过种植绿化小品、路面“白改黑”、彩化路面等点亮“路引子”,为构建“一村一天地、一线一风光、一县一品牌”的大花园提供支撑。如67公里的梅马线、蒲梅线等美丽公路串联浙南红都平阳和浙南万亩粮仓瑞安,在沿线4个核心区块布局青年创业园、非遗文化基地等12个市县共建项目。三年来,全市共建成普通公路服务站158个,创成美丽经济交通走廊4000多公里。


第三个字“惠”,就是抓运输服务,惠及乡村群众。开展“公交进乡村、票价惠农民”行动,对全市城乡农村客运车辆实施公交化改造,共建设港湾式停靠站2380个,改造客运线路466条,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5A级比例达100%。同时,建成村级物流服务点3300多个,基本形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打通了农村物流服务“最后一公里”,并鼓励大中型快递物流企业向农村设置配送网点,支持快递下乡、进村,延伸农村物流服务链条。


下步,我们将紧扣网络畅、品质高、路域美、服务优目标,继续强化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使“四好农村路”在服务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问题二


美丽河湖建设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温州打造出的一条条美丽河湖,不仅改善了城市面貌,也成为了群众日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我想请问下一步温州美丽河湖创建工作有何打算?


市水利局局长 狄鸿鹄:


美丽河湖建设,市民朋友很关心,也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第一,整体谋划,高质量建好美丽河湖。按照“全域推进,重点建设,多出精品”的要求,将地域元素、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与河湖治理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一城一江一风光、一镇一河一风情、一村一溪一风景”的温州特色美丽河湖体系。


第二,因地制宜,打造彰显浙南韵味的美丽河湖。根据温州山水城市、滨海城市的地形地貌特点,因地制宜打造城镇型、山区型、滨海型美丽河湖。一是通过打卡口,疏浚清淤,水系连通,河道整治,美丽河湖创建与城市开发建设同步实施,做优城市水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二是结合乡村振兴,保留河道自然形态,保护河岸滩林、湿地,挖掘河湖文化,发展乐水产业带,建设一批具有浙南水乡韵味的乡村美丽河湖。三是结合海塘安澜、生态海岸带建设,拓宽骨干河道,保护沿海沿江生态湿地,融安全、生态、景观于一体,建设滨海特色的美丽河湖。


第三,迭代升级,构筑温州幸福河网。以瓯江、飞云江、鳌江和楠溪江、平原主塘河等主干水系为主轴,加快构建多层级、全覆盖的河湖畅通网络,实现慢行系统、绿道系统全程通达,城乡普及15分钟亲水圈,建设防洪安全、生态优良、景观靓丽、传承文化的美丽河湖,促进河湖功能多元发展,充分发挥河湖综合效益,努力实现美丽河湖迭代升级,全面构筑起温州幸福河网。


问题三


“十三五”期间,温州的基础设施投资都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


市统计局局长 瞿自杰:


全面小康,民生为先。在“十三五”期间,温州聚焦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城市面貌和城市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那么如果从老百姓直观感受看温州城市发展的变化,可以用四句话简单概括说明:


第一句话,拓空间,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温州这几年城市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大拆大整”到“大建大美”再到“精建精美”。这三个阶段,可以用一组数据来验证温州城市建设的蝶变。温州市用两年半的时间在中心城区拆除了108个城中村,为城市发展腾出了3.6万亩土地空间,让9.6万户家庭、40多万老百姓圆了安居梦。同时投入1200多亿元加快补齐公共服务和市政设施短板,用了1500多亿元来精心打造了瓯江两岸、塘河两岸、中央绿轴、三垟湿地、五马历史文化街区五大城市金名片,让老百姓走出家门就能看到最美丽的风景。


第二句话,强交通,百姓出行愈发便利。温州加快构建省域、市域、城区3个1小时交通圈,形成了高铁、高速、海港、空港和轨道交通的现代化城市的综合交通网络新格局,市民的出行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十三五”期间,我市交通投资总量超2000亿元,年均实现2位数的增长,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4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4.8%,比2015年提高2个百分点。


第三句话,优环境,城乡生态明显改善。近年来,温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守护温州的绿水、青山、蓝天,相继拿到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等金名片,在“十三五”经济高速发展期间,我们不但没有破坏温州的生态环境、反而是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与温州经济同步提升和发展,所以,温州的蓝天多了、老百姓的刷屏多了,温州黑臭河少了,温州的绿水青山越来越以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第四句话,惠民生,公共服务更趋完善。近年来,温州持续加大公共服务投入,绘就百姓“幸福底色”。近五年新改扩建中小学459所,等级幼儿园覆盖面从72%提高到99%;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全国首创建成了公益百姓健身房、24小时城市书房和全年无休文化驿站;大力度建设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居民的就医水平大大提高,温州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接近或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十三五”期间,涉及教育、文化、卫生等民生领域的公共服务投资年均增长12.8%,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2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5%,较2015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资的持续增长,带来的是民生幸福的保障,我市人民群众对基础设施建设变化所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外界对温州的变化也给予充分肯定,温州连续两年均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下步,我们将继续强化基础设施投资的统计监测工作,促进城市品质提升,民生福祉改善,吸引人才和创新要素的集聚。


问题四


现阶段,各地都在抓紧布局5G网络,抢抓机遇,目前温州在5G发展上都有哪些具体工作,进展如何?


市经信局副局长 许道火:


温州在2019年6月就列入全国首批40个5G试点城市。全市各地也都积极抓住首批试点的机遇,加快5G网络的布局规划和建设。一年多来,通过深入实施5G“百千万”行动计划,推进百项场景应用、千亿产业培育、万个基站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5G用户数量突破138万户,居全省第二;建成5G基站7551个,居全省第三,龙港市成为全省首批实现5G信号全覆盖的县域城市。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些努力:


一是加大投资力度,全域布局基站建设。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布局建设5G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通知》《5G+创新发展实施方案》《5G应用规划纲要》和《5G移动通信基站布局专项规划》,加快基站建设进度。率全省之先与五大通信企业开展5G战略合作,签订累计132亿元的“新基建”投资项目,目前已启动云计算中心、物联网平台、5G应用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达45亿元。


二是创新审批机制,统筹破解建设难题。落实5G网络规划“多规合一”,将5G网络建设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5G基站纳入土地出让条件。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温州市推进5G基站建设审批“一件事”实施方案》,建立基站建设豁免机制,开辟5G基站建设“绿色通道”,将审批事项从17项压减至7项,审批环节从6个压减至1个,审批时限从最少1个月压缩至最多3个工作日。


三是加速场景应用,解锁智慧城市体验。积极探索5G在智能制造、农业、医疗、教育、警务、娱乐、旅游等领域的场景应用,谋划120项应用场景,现已推进40项场景打造。如5G+智能制造方面,正泰集团、鼎业机械等打造5G+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5G+医疗方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建成了全国首家5G远程眼科门诊;5G+数字娱教方面,温州移动助力广电集团,建成了5G未来城全景温州数字孪生城市应用平台。


四是夯实产业基础,构建融合发展生态。引进北斗产业创新中心、大唐5G长三角创新中心、大唐智芯等核心项目,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实现5G产业在温州快速集聚,未来三年实现300亿元产值。支持意华接插件等配套企业发展壮大,协同推进智能装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持续完善5G的新产业生态体系。组建5G产业联盟,引导企业聚焦5G产业重大共性问题,共同投入资源,开展集中攻坚,充分释放“5G+”巨大潜力,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问题五


温州电力提出要打造“不怕台风的电网”,能再具体介绍一下吗?


温州电力局副局长 王谊:


温州地处浙南闽北,属于台风多发地区。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给温州带来影响的台风一共有93个,平均一年2-3个,给人民生产生活和电网带来巨大的损失。如何在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减少停电或者不停电,是温州电力局一直以来的一项重要课题。


当前社会进入高质量的发展阶段,电网的发展同样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打造“不怕台风的电网”并不是说任何灾害情况下都不停电,那样会过度投资,不经济。更多侧重的是根据温州历年防台抗台实际,差异化提升电网发展、建设、运维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运用新技术、新理念,通过优化电网网架、开展用户与电网互动、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互联等,提升电网高承载、高自愈等特性,最终实现电网用户少停电、不停电。


因此,我们将在省内率先打造“不怕台风的电网”,建设目标是:


13级及以下台风,电网不发生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全停,不发生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倒塔,用户24小时恢复供电;


14级至15级强台风,用户48小时恢复供电;


6级及以上超强台风,力争72小时恢复用户供电。


建成后,遇到台风,电网的核心部分一定要“屹立不倒”,恢复供电的时间一定要大大缩短。


根据这一目标,预计到2023年,初步实现“不怕台风的电网”建设目标;2025年,基本实现“不怕台风的电网”建设目标。通过未来五年的建设,电网将有质的提升,不仅更加坚强,还将有机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信息化等技术,变得更加智能,电网日常运行态势均可实时感知、智能研判,实现电网故障快速恢复供电。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持续推动“不怕台风的电网”建设,让停电越来越少,让广大市民有更好的用电体验。


来源:温州发布


资料:市政府新闻办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 往期杂志 | 收录文章 | 投稿须知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主管单位: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杂志社版权所有|本站仅作组稿宣传@